新闻动态
中国钢铁业亏损面扩大

“指数预警”上岗
中国钢铁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遭遇的“寒流”,看来比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原先预料的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调整要“强烈得多”。
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,中国钢铁业主业的亏损面正在扩大,去年四季度行业效益“急剧下滑”,今年首月的亏损状况比去年末“更为严重”。用中钢协副会长刘振江的话说,中国钢铁业已从全行业“微利状态进入亏损状态”。
中国钢铁业一向被视作中国经济的“风向标”之一。记者接触到的一些业内人士都认为,目前钢铁业进入“阶段性的困境”,直接原因是“需求不振”。需求不足导致终端钢价下滑,出货不畅。但上游铁矿石等原料成本的调整空间相对有限,“两端挤压”让钢铁业“痛苦不堪”。
中国钢铁业已连续4个月减产,目前的日均产钢水平维持在近年来的“低位”,但钢厂和市场的钢材库存水平却是持续处于高位。这预示着市场风险还在积累。国内主要钢铁资讯机构“我的钢铁”的分析师说,往年已形成“惯例”的春节后市场的启动,“今年明显滞后了”。接下来的3月份到底怎么样,“现在看不清楚”。
中钢协此前已开始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,其最终目标是希望成为未来铁矿石交易的“定价参照”。高位的矿价与不断下滑的钢价,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“深陷困境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中钢协负责人在最新的一次讲话中称,“所谓的进口矿供求关系,几乎成了杀鸡取卵的关系”,价格与价值已严重背离。他认为,2010年以来,压在钢铁企业效益头上的“第一座大山”是成本大幅上升,“重中之重”的是进口铁矿石大幅涨价,“现在已经把钢铁企业逼进亏损线”。
业内估计,钢铁业的成本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,相当一部分原燃料的采购成本“下降的希望”不是很大。但钢材市场需求趋缓的走势却还会延续。需求减弱,使长期依靠规模效益的钢铁企业痛苦不已,“市场好时产钢越多效益越好,市场不好时产钢越多亏损越多”。
面对罕见的“市场寒冬”,中钢协已提出“稳市场、控产量、调结构、促盈利”的举措,强调“售价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,没有合同不生产,不给钱不发货”。从今年前2个月的钢产量看,相当于年产钢不到6.2亿吨的水平,说明国内钢企在市场压力下“控产量”已有效果,“这是市场驱动和企业理性的双重结果”,旨在减轻市场压力,为进口矿价下降和钢价合理回归“创造条件”。同样本公司也提出对各种钢材采取“稳市场、控产量、调结构、促盈利”的举措,强调“售价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,没有合同不生产,不给钱不发货”。做好各种产品稳控交易,对个别产品更有做好,比如:不锈铁圆钢、2cr13钢板、轴承钢管等。